電動篷車企業“雙品牌”操作,經銷商怎么辦?警惕被割韭菜!
近兩年電動篷車市場快速發展,諸多品牌借助篷車的井噴爆發,取得了一定的市場份額,還有一些品牌看到市場快速發展實行篷車“雙品牌”戰略。三輪車快訊通過市場調研發現,大部分的雙品牌運作均已失敗告終,也有一些企業還在堅持,對于行業經銷商,“雙品牌”運作的篷車企業是否值得選擇?
篷車雙品牌操作的基礎不在,市場需求量開始下滑
雙品牌同質化嚴重,沒有差異化陷入惡性競爭泥潭
目前市場上電動篷車平均售價在5000-10000元左右,基本無法實現雙品牌的差異化定位。但繼去年原材料漲價電動篷車等低速車迎來一波漲價潮之后,今年又有不少品牌因原材料漲價、管理成本上升等原因發出了漲價通知。要知道篷車漲價帶來的是產品在市場上性價比優勢的削弱,篷車都是以價格低廉、出行方便快速搶占市場,如果價格繼續飆升,勢必讓很多經銷商、消費者變成觀望姿態,從而被電三、休閑車等品類所取代!
雙品牌操作的實質,就是割經銷商的韭菜
電動篷車行業雙品牌運作的實質,就是一個區域招多個經銷商。如果篷車企業“雙品牌”運作,沒有強大的自主研發能力打造出產品的差異化,沒有切中消費者的消費痛點,毫無亮點,三個月后,幾乎所有的篷車企業都會出來相同的“新品”。那么最終走向的必然是價格戰。價格戰對經銷商來說就是噩夢,那么這樣的篷車“雙品牌”,經銷商能離多遠就多遠,千萬別被割韭菜!
篷車企業雙品牌操作,是一種短視的嘗試
渠道紅利的時代已經過去,篷車品牌只有擁有強大的產品制造能力,自主研發力,產品品質符合消費者和市場的需求,才能被市場快速接受。隨著消費觀念不斷升級,消費者對于品牌的認可度越來越高,篷車行業知名的品牌都擁有一定良好的市場口碑,而對于“雙品牌”運作的新生代篷車品牌來說,未必就能在短時間內獲得極大的支持與認可。
2020年,無論是整車企業還是經銷商,都面臨著銷量、利潤雙下滑的困境,需要更多的破局之道,“雙品牌”是一個值得嘗試的方法,但經銷商一定要仔細考量,是否還有更好的選擇!